
如果没有想说的,就不会写文章。
如果没有想说的,就把以前的文章出本书就够了。
所以在准备“看眼前”三周年庆的这段时间里, 我时而觉得有必要,时而觉得没意义。
01
“看眼前”的由来
我看的书很少,是杨绛说的那种“看得很少,却想表达很多的人”。
许多著名的作品和作者,妥斯托耶夫斯基、米兰昆德拉、马尔萨斯等等,我大都只知道名称并没有看过。有些书看了开头几页,或者听过一段语音,就觉得很满足,有感就写出一篇“看眼前”上的文章。
我似乎害怕看了许多优秀作品之后,就不想写了。
• 太多的情感,在别人的作品里宣泄,就没有了表达的欲望。
• 太关注别人的生活,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热情。
• 就像岛国动作片看太多,生育力会下降。
也许不是我看得太少,而是许多人看得太多了。
如果你不是文学评论的专业从业者,仅仅是想成为一个自己思想的表达者,发现生活趣味的探索者,那么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够了,看别人的作品那是别人的表达。
这个度就要自己来拿捏,
看别人的一定会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但看多了别人就失去了欲望,就有点沉迷的感觉,或者是迷失的可能。
有的时候我们为别人的成功欢呼,自己就体验到了快乐。
先感受这种美好体验,可能会激发我们努力创造条件,去获得真正的成功。
也有可能轻易地体验到了这种美好,面对真正的困难和压力时,就会想:何必呢?
把别人的成功误当成自己的成功,又高尚又容易,肯定不会有坚持的纠结,迷茫时的困惑,失败的沮丧。
痛苦都是别人的,快乐却是自己的。
但这种快乐是虚幻的。
没有失败、坚持、迷茫陪伴的快乐是虚幻的。
就像没有朋友的人生,注定孤独!
并不是别人的作品没有价值,而是你追求那么多别人的价值,能为你所用吗?
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是一回事,吃一点美味,吃多了,胃胀气。
并不是结果不重要?问题是所有的人都追求同一个结果,你确定你能赢吗?
这时候如果你关注过程、享受过程,那么就已经提前享受了美好,结果就被你跨越过去了。
无论我们是追求地位、金钱、美女,不都是为了快乐吗?
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思想,
也就是“看眼前”。
02
“看眼前”的未来
策略 是指概率上的最优,
思想 是指与终极目标的契合。
以最优的概率追求终极的意义,
如果仅仅对我个人,某个行业有用,那就没有分享的必要。
我觉得存在这种可能性:
就是在众多行业,
关注过程会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是策略;
对每一个人来说,
眼前的快乐、充实的每一天,就是生活最朴实的内容,这是思想。
那么三周年庆《“看眼前”多元思维模型》研讨,除了探讨各行业的心智模型也就是各行业的运行规律,另外就是探讨在各种行业“看眼前”策略和思想的运用。
我们常说“看眼前目光短浅”,
我却想说“看眼前,能长远”。
无论是英语培训,还是亲子教育,或者是公众号的写作,制订长远的目标意义都不大。
至少等于大多数人来说,先做起来是最重要的,然后根据眼前的情况,一步一步调整。
就像下棋,高手能想到五步六步,对于初级选手来说,不是只要看眼前吗?
如果你能轻松的应付眼前的挑战,那么你的关注点自然会前移,远方又变成眼前了。
在旅行中,当我想去西藏旅行的时候,问身边的人关于西藏的资讯,谁都帮不了我。
可是当我从成都到康定再到亚丁,一路上关于西藏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多。只要你选定一个方向迈出去,那么眼前的路就越来越清晰了。
看着眼前走10步,才需要抬头看远方一步。
旅行改变了我,写作改变了我。
而改变就是从眼前开始的,不会是过去也不会在未来。
过不好眼前每一天的人,有什么资格过好将来呢?
03
眼前的三件事
这是我的自圆其说。
它解释了“看眼前”思想的由来,
也试图探索“看眼前”思想对未来的影响。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茅山风景区的路上,
我才知道我错了。
书还是要看的,就像有高手来指引怎么装修设计我的庭院,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看书,就是跟高人交流对话。
不同的心智模型浓缩在经典之中。
我对看书的拒绝,也许就是因为浮燥,无法沉下心跟作者交流和对话。
或许是太热爱纷纷扰扰的世事,太热衷于在做事中感悟了。
2月16日,决定办“看眼前”三周年的庆祝活动。
2月17日,又决定把奥园的房子重修成民宿。
2月18日,想方设法准备出“看眼前”的书。
其实这三件事情中,我没有把握做好任何一件。
我只是觉得这三件事情彼此关联,同时推进更有趣。
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在过程当中享受。
这就是看眼前的态度,不去为结果担忧。
一个装满石子的瓶子,可以再倒进半瓶的沙。
这就很满了吗?
才不是呢,它还可以再倒进半瓶子的水,
然后在融进更多的空气。
眼前能做的事情立刻做,效率最高!
当你有三件事情,同时要做的时候,
就如同把石子、沙和水同时装进一个瓶子里。
它会逼着你把效率提高,只关注眼前最重要的。
等这三件事结束,我就看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