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我6:00起床,把早饭准备差不多了,6:20叫醒儿子,他会再睡10分钟6:30起来,6:38吃饭,6:44离开家,因为7:00之前要到校。
在起床和吃饭之间的8分钟里,孩子要做很多的事情。先是用2、3分钟的时间挣扎着从被窝里出来,然后才是穿衣服洗漱。找校裤、拿袜子、递鞋子大多时候就是我的事儿了。
有时我也纳闷儿,不是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吗?
不然怎么独立?
我请教了儿童教育心理学的专家浪子先生。
当然,他并没有心理学的博士学位,但我并不看重学位。
他只是自己的孩子培养得很优秀,而别人的孩子见到他都不愿意走,总是被他逗得哈哈笑,他说的话,孩子们也都愿意听,这是学历不能赋予的天赋。中科大的博士导师学历够高吧,可他的学生自杀了……
他反问我:
你真的认为你的儿子长大了,会不会自己找袜子找鞋子穿吗?他只是要感受你的配合、你的关爱吧了……
想想也对,
然后每天早晨我就欢快地给儿子找袜子、递鞋子,有时候他自己已经找到袜子了会大叫一声,滚。我就蹦蹦跳跳的赶紧溜,稍晚一步会被踹一大脚。
这时是美国作家Lawrence J. Cohen, Ph.D.说的《游戏力》,在发挥作用。游戏力就是以善意的合作的自由态度,感受事物运行的规律。
自由是游戏的舞台。
没有自由就谈不上游戏,
许多时候,“为你好”就是善意的不自由。
舞台有多大因人而异,但一定是追求自由而不是限制。
你认为他是故意找茬,那么他就是故意找茬。
你认为他是不良行为,你的表情就是厌恶的,
行为就倾向于纠正,而纠正就走到了他的对立面。
你定义他行为的不良含义也是一种限制。
许多时候,孩子只是没有经验和能力,去应付现实中的困境,比如紧张、焦虑、怕被批评于是提前发怒。这时他需要的是理解和关爱,而不是批评和指责。
而我们常常理解成孩子不配合、故意作对。
一个劳累了一天的丈夫,回到家发牢骚,也是找同样的心态。我们都需要一个环境来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是体育锻炼,也可以是写文章,有时不小心就发作在家人身上了,仅此而已。
欢喜是游戏的核心。
推荐阅读见2019年2月14日情人节的文章《见到你,便是满心欢喜》
游戏就是和孩子结成同盟一起探索一起感受,过程之中的纠正往往是自发的,自然的。
如同你开车走到了路的尽头,不需要爸爸妈妈纠正你左转和右转。孩子知道继续直行会撞墙的。你只要跟孩子朝一个方向去配合去建议就可以了。
做赛车手的领航员,而不是档在前面的交警。
你会欢喜交警吗?
去成为孩子欢喜的人,
那么你说什么他都会听的。
去成为孩子敬佩的人,
那么他才会为你骄傲、模仿你。
前提是你的内心先要欢喜孩子,
这是无条件的,
不是因为他优秀你才喜欢,那是生意了。
就算是生意,买卖不成仁义还在。
这个“仁义”就是和善的态度,“仁义”就是欢喜。
庆幸有他的陪伴,你才更完整,你才有机会反思自己,锤炼自己让自己更优秀。
就像我们要感激我们的对手,是对手的步步紧逼,才成全了你的卓越技能、坚强意志。
过于关注矫正行为,就会忽略内心的成长。
就像只顾加速,却没有给发动机加油,或者没有换一个更大功率的发动机。
我们追求表面的和谐,去忘记内心的和谐更重要。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重视。
装修房子我们都知道:看不见的是最重要的。
外表再光鲜如果埋在里面的管线出了问题,只要漏一点水就全完蛋。
一个处处乖巧百依百顺的孩子,内心也许是不快乐的,也许只是一只被阉割的小公鸡!
反抗,正说明他雄风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