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陈兴杰写了一篇文章《不要为中国人的勤奋而悲伤》,文中说:
美国统计局发布,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达76%,高于世界主要国家(美国65%,日本58%,巴西70%,印度55%)。
考虑到24%未参与劳动人口中,包括了老人、孩子和学生,可以说处于工作年龄的中国人,几乎都在工作。
不管数据是否准确,中国的情形,我们自己最清楚!
无论城市或农村,大部分中国人都在辛勤劳作。凌晨,就有人洒扫奔波;深夜,更多人加班赶忙。
有人说,
中国人很悲哀,中国人之所以勤奋,是因为贫穷,是为了生存的不得已,为他们悲伤。
事实上,
这都是他们自己的想当然。
身边有太多的朋友,用各种各样的想当然,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把这些叫做意淫。

01
想当然之一
我的朋友,李逸之老师是著名艺术家,同时也是藏学古格擦擦研究领域的领头人。
多年前在荣宝斋就出了专著,去外省市考察文献碑刻,都是当地的文化局领导陪同。前年又出了宏篇巨制———《西藏古格擦擦艺术》。因为对藏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在京接见了他。
只不过因为专业艰深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并不是人人都知道。
收入更不能跟抖音红人,影视小鲜肉比。
于是有些旧友同学,就会想当然了:
我们都是同学,他怎么样,我们还不知道吗?
甚至在公众场合,直呼小李、刻意压低他,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
你们还真不知道,
一成不变的人,总觉得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许多人也不明白,
压低别人,也并不能抬高自己,
压低别人,只能表现你渴望被尊重的愿望。
莫言的同学,也只记得他是当初那个流着鼻涕,背着黄色破书包的小男孩。却不会想到他们用来打麻将、聊天、喝酒的时光,莫言都做了什么。
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从想当然开始,
但理解它,应该以真正接触结束。

02
想当然之二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李行。
有自己的一个医疗器械公司,不是很大,但是年利润两三百万还是有的。
另外还有一家搞文化艺术培训的公司,
当他同时兼职到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做地区经理的时候,年薪是50万。
这时候,年薪100万的总经理就想欺负他。
想当然的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他。🤭
总经理看他不顺眼的理由,无非是他太拽了,
并不是他不称职。
许多领导都希望下面的人奴颜婢膝,而真正能干同时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都不会那样。
“拽”并不是不尊敬领导,“拽”只是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不卑不亢的行为习惯。
媚上欺下的人,总觉得别人不来恭维他,就是挑衅。
许多人对“拽”不是欣赏,而是莫名的痛恨!
于是厉害能干的人最终都变成圆滑的了,这可能也是我们一部分民族性的由来。
最终结果大家应该也很想知道。
总经理从来没能赢过。
哪有年薪1,00万的人赢得了年收入4,00万的人呢?
更何况,不开心朋友可以不干,而那个总经理却无法放弃他的工作。
对那位总经理来说,他想当然的事一直没有成功过。
许多事情不是对错之争,而是强弱之争。
以弱胜强,是不存在的。

03
“想当然”是一种封闭
回到开头,
陈兴杰的文章我喜欢看,并不是文采多好,
而是因为他的观点客观,数据翔实,很有全球视野。
也因为他的文字简练、逻辑严密,看起来轻松,回味起来有意义。
文章应该怎样写?
我还不太清楚,
但是思考问题就是应该这种角度。
抛开自己的一厢情愿,思维才能拓展;
暂时忘记自我,才能看见真实的世界。
“想当然”是一种封闭,
我们总是防守,而不是敞开;
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肆无忌惮;
我们获得越多,反而越恐惧失去。
这不是问题吗?
我们太在乎结果,于是就失去了一切。
结果是虚幻的,过程才是真实的。
不管你是否认同,被结果捆绑的痛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越在乎越焦虑;越努力越做不好;因为一切都要刚刚好才行。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追求更高更强,永无止境。似乎只有更高更强,赢了所有的人才能幸福,这是多么可怕的想当然。
我们自己也是积极进取,永不停歇,其实合适就够了。
我不为中国人的勤奋而悲伤,
也不为中国人的勤奋而喜悦。
这只是一种现实。
不能改变的叫“现实”,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度。
野百合有自己的春天,就不会跟牡丹去争艳[呲
这不是酸溜溜,
而是雍容华贵,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在无人问津的山野,静静的独自绽放不仅是一种美,更有一种不为俗世所困的洒脱。
许多时候,我们渴望别人的赞美万众仰慕,
其实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
夜深人静的时候,
可以跟自己对话,
可以平静的看这个世界,
没有怨恨,也不必不切实际的憧憬。
因为没用。[偷笑]
04
不想当然才“open”
我自己也是打了两份工,还另外做一些小买卖。
更多的时间是在写文章,维护自己的公众号。
灵感来了,11:30开始写,到凌晨两三点编辑发出,也是常有的事。
我悲哀吗?
我不觉得。
当然也有许多朋友觉得我悲哀,就像他们觉得中国人的勤劳是一种悲哀一样,都是想当然。
可事实是,
许多更贫穷国家的人,并不勤奋。
马云、王健林们,也并不懒惰。
不想当然,才能接受:
意料之外的,彼此矛盾的,与自己不同的。
不想当然才“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