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送完儿子上学,我就准备回家,
因为今天女儿已经放假,不必再送。
可为了写文章,我还是停到了女儿学校附近的小区———清凉新村48幢的附近
这个小区熟悉而陌生。
从儿子上小学开始已经是第八年头了。
女儿也到了五年级,
这意味着再过一年我就可以不来这个小区了。
最近三年,至少有100篇文章是在这儿写的,100多个上午在这里度过。
我就想就算两个孩子都不在这里上学了,我还是有可能再来这里写文章的。
这里熟悉而陌生。
也许别处也会从陌生变得熟悉!
但老小区拥有的缓慢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新的繁华小区不具备的。
不受打扰,
缓慢却又生机勃勃
是一个外在的物质环境。
感觉新鲜,
熟悉而又陌生
是一个内在的精神环境。
一个是外在的舞台,一个是内在的感受。
缓慢对应熟悉,生机勃勃对应陌生;
因为熟悉就会从容,就会优雅就会缓慢,
因为生机勃勃才会不断变化、推陈出新,
就难免陌生。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做什么?🤔
当然是写作了,
或者是别的有关创作的活动。
做产品设计有一个规则叫“熟悉的不同”。
完全陌生用户会抗拒,完全熟悉又没有了创新。
最早的汽车,车头上安装了一个马头。因为马车深入人心,汽车这个怪物要让大家接受就要装个马头🐴,大家看着心里才好受,使用的时候才习惯。
我们现在的机顶盒,里面空空如也,只有几个小零件。完全可以做得很小,插在电视机的后面,那为什么还要做一个盒子呢?
是为了模仿VCD,大家已经习惯了电视信息从VCD传到电视机的观看方式。不放个盒子在电视机下面,就有点不好意思。
这都是“熟悉的不同”,
也就是“熟悉而陌生”。
我生活的小区也是老小区,同样的缓慢而生机勃勃,同样的不受打扰。
不同的是太熟悉了。
太熟悉了,就不够惊奇就无法让情绪处于一种半激动的状态。
这类似于学习必须处于挑战区,而不是舒适区。
自己生活的小区就是舒适区,慵懒毫无压力,熟悉不新鲜。这样的环境刺激太少,无法激发灵感。
这样的环境反而容易受到打扰,
因为所有熟悉的事物围绕着你,就会把你固化在已知的环境,无法突破。
这样想来,
如果按计划,2020年我用324万买了一套180平方的房子,恰好我又能够争取到自己的书房的话。(这挺难的,儿子女儿都不会轻易放手。)
那么在书房里面写作,
就应该经常变换一些小的摆设。
古人的桌上有许多文玩,茶海上放许多摆件。
看来都是为了熟悉而不同。
为了产生熟悉而陌生的内在感受。
外在是为了引导内在。
外在环境熟悉而不同,
就会映射、激发出内心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这样的感觉,
一方面,
因为熟悉,让你放松自信,愿意提笔开始写。
另一方面,
因为陌生,就会有一些挑战,让你有兴趣写。
“熟悉而陌生”是最佳的写作环境。
不仅如此,
“熟悉而陌生”还是最佳的创作内容。
原因竟然一模一样
熟悉的内容,你自然很容易动笔,
而陌生的内容又充满挑战充满趣味。
可见“熟悉而陌生”是内外的桥梁。
它打通了外部环境和内心感受与内容匹配的三者连接。

熟悉篆刻的,融入紫砂壶……
“熟悉而陌生”的法则,随处可见!
装修的时候,我们会把原来有纪念意义的一个物品设计按置进新的房子;
旅游的时候,每次去威海,我都会重复一些上一次玩的内容,再进入陌生、尝试一部分新的景点和活动。
艺术家创作,熟悉篆刻的融入紫砂壶艺术;
川菜馆加上了川剧变脸;
人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
没有熟悉的,就没有安全感。
没有陌生的,又失去惊奇感。
就像我们许多人爱看恐怖片,
不就是因为可以安全地享受惊险刺激?
我们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成长。
“熟悉而陌生”适合干什么?
———适合干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