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个春天》很偶然。
周六晚上跟儿子看了《大黄蜂》,喜欢里面的主演查莉。换女主和大黄蜂配戏是聪明的,男主模式已经太多了。
无论什么商业电影,如果没有成长的主题,没有涉及人性就没有了根基,就会漂忽,这一部恰当地连接了这一点。
文章也是一样,
许多人喜欢共鸣,而我更喜欢被启发和发现
独特的角度,顺带着就有点喜欢吵架和争论。
跟我想的一样,我还看它做什么?🤔
纯粹的感官刺激就像喝可乐,当时很爽,但太快了。
当然感官也需要刺激,但仅满足于此,就错过了别的。
当我在“看眼前”的群里唠唠叨叨,朋友瓢子就提醒我应看《四个春天》。他们家女儿、老婆、老妈三代女性,刚刚看过、一致好评。
接着我就买了第二天上午10:30的电影票。
没有看作者、演员和故事概况就去了。
我喜欢意外,无论好坏!

01
关于纪录片
跟许多数人一样,我不太爱看纪录片。
故事性不强,其实纪录片记录的已经是精彩的事件或人生了。
只是因为太写实,没有修饰、自然很难迎合观众的趣味,更不要说感官刺激了。
《海豚湾》记录事件,
《宇宙时空之旅》记录宇宙,
《寻找小糖人》里记录人生。
关于人生的记录片更像自传。
记录自己不同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不就是
记录自己吗?

02
关于日常
陆庆屹,十五岁离开家乡———贵州独山。
异乡漂泊多年后,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老家,身边的人。
“四个春天”就是记录了,他和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一家5口,从1997年到2018年的点滴生活。
日常是平淡的,却是高级的,
日常有滋有味、生活才有滋味!
这也是普通人大概率能获得的。
首富、中奖、大别墅其实是个坑,
如果执着于此,便是痛苦的根源。
日常是脚下土壤,越厚越肥沃,草才会茂盛,树更挺拨。
可日常又是个大闷片,只关注马云说了什么?杨幂有没有离婚的人,不会感兴趣!
因为它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往往不堪凝望。
大多人是回避自己的,
好像是太了解了,沒有了兴趣,
其实是太无聊了,不如说别人。
看别人成功了,感受喜悦;看别人遭秧了,庆幸不是自己。
可别人的人生怎能精彩你的路?
好像很热闹,其实很空虚。
有句酷酷的话:
生命的结束从发弃自己的那一刻开始。
那么许久后,当那一天真的来临,谁不是用生命在演戏?
我们在演戏,也在生活,这没有区别!
成功死亡哪一个先到,我们不清楚;
亲人朋友哪一个先走,总出乎意料;
唯有珍惜拥有的,抓住看到的,感恩遇见的。
别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你自己定义的。
别向外追寻,因为都在我们自己的生命里呀。

03
关于无常
说别追,是因为追不到[偷笑]
就像趋势、风口,明星、高手。
凡我追不上的,就在未来等它。
罗胖说这是应对小趋势的方法,而我说这是遵循自我的必然。
当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别人会找你。
当你做好眼前的事,工作会找你。
见2018年11月15日的文章《工作会找你》
我们都知道应看穿一切,平淡生死。
可努力了,最终能做的,无非是不得已,
唉!………
不挣扎了,顺应自然、顺应自己内心吧。
可之前呢?
不能20岁就看穿一切,你什么都还没看呢?
视金钱如粪土,可你还没有拥有金钱呢?
能够得到的,才叫放弃。
感受轮回了,才叫圆满。
岁月不饶人,你也不应饶过岁月。
只要你接受生命的邀请,在每一个日子起舞!
生活就像小狗,
摸它头它就摇摇尾;
戏弄它它就无视你。
每一个平淡的日常才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每一个看到的身边才是我们应该珍惜的。
无常即日常,
日常的,就是高级的。

04
关于故事性
关于故事性,一直是我的弱项。
我只想记录事件,记录思想。
美国作家丽萨·克龙的《你能写出好故事》中定义:
———故事就是变化!
故事不是事情,不是道理。
丽萨告诉我们,许多只能叫“情节”或者观点。
而故事是:
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后产生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才是故事。
也就是没有变化不成故事,流水账式的文章只是记录而已。
好莱坞电影、畅销小说,往往是故事性强,情节大起大落。
而文艺片之所以闷,就是因为变化小。
很显然日常生活就是文艺片,会很闷。
但是别忘了没有沉闷的铺垫,怎么会有精彩?
正因为有生活的平淡,才能感受到电影的精彩。如果生活过得像电影一样刺激,恐怕也不会沉迷于电影了。
就像内心满足的人也会显摆,
但并不在意别人是否接受。
接受了日常,才能享受精彩。
就像拥有体能,才能做各种动作。
基础之上才有技巧。
所以我还是写我的日常吧。
日常变无常就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