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438篇文章
2020年5月2日,儿时的小河开始重修。 泰州白马
注:自我发展心理学之三“不愿改变,只是不舍那种控制感。”
家里老人从贫穷中来,生活富裕之后仍不愿改变。剩的饭菜会再吃几天,给他们买的新衣服放了几年也不穿,因为旧的还没坏,让他们找工匠把不方便的卫生间重修一下,或者无聊了出去旅游几天,他们也提不起劲来。但无论什么时候及时关掉每个房间的灯,尽可能减少打开冰箱的次数却很用心。他们说习惯了,他们喜欢那样。
习惯是肯定的,但真的喜欢吗?
许多人觉得不应干涉父母的生活,他们有他们的习惯,他们的过去。这当然都应该得到尊重,但尊重过去,并不是要沉浸过去拒绝改变。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工作了20年,也有了自己的过去和稳定的习惯。别说父母懒得改了,我们自己不也暮气沉沉。
我们不愿意改变,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是我们不愿意走出心理的舒适区。这成为改变的巨大障碍,因为那么舒适,何必改变呢?
“舒适区”的字面意思蒙蔽了我们,如同“民主和自由”都是对的,“舒适”也就成了不变的借口。
儿时的河堤,据说要做成拱桥。 泰州白马
01
关于舒适区的二个误会
首先,心理舒适区并不一定意味着舒适。
当领导欺负我们,我们忍着并不是因为舒适。
我们忍受的程度,跟我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有关。你想啊,如果每个月房贷8千,那么月薪1万8的工作你是丢不起的;如果你没有房贷,还有100万的存款,那可能就不必忍。
我们忍着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意挑战压力,并不是因为舒适,而是无法承担改变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们害怕失控的感觉,那会让我们焦虑。
减轻焦虑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感觉一切尽在掌控,追求一种控制感。从这个角度也能理解,小孩子过度焦虑时会咬伤自己手指,甚至用刀片割伤自己。
这不是因为舒适,而是因为觉得那样能控制一些什么。不仅是焦虑的孩子,还有没什么欲望的父母,以及逐渐疲惫的我们,都不是因为舒适而不变。
其次,心理舒适区是意味着熟悉的环境吗?应该也不是。
换了一个新环境,有的人改变而有的人还是老样子,区别在于他应对环境的方式改变了没有?是的,关键是应对方式。
所以,心理舒适区说的也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了的应对环境的方式。走出心理舒适区,首要的不是走出熟悉的环境,而是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
只有改变我们的应对方式,才算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才是自我发展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应对方式呢?
村子北面的小河已经修了一半。 泰州白马
02
舒适区的本质是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就是指我们怎么处理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
有了自己的应对方式,不管是否合适,都会觉得拥有了控制感。当我们需要改变时所面临的焦虑,本质是控制感丧失了。
就像我们要重新装修房子,首先要把原来的秩序打乱,家具搬走,装修材料进场,一切都会乱七八糟。你想要的东西可能找不到,你原来的生活方式一定被破坏。为了整洁和美好,你必须先忍受变得更加的混乱和失控。
锻炼身体练习长跑也是这样,本来可以轻松地刷手机看抖音,现在却要去寻找场地购买装备开始跑步。你想要的是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和美好的感觉,可在此之前你必须先忍受疲惫甚至受伤的身体、委靡的精神和沮丧的感觉。
当我们想改变,以便获得一样东西的时候,开头总是先离它更远;当我们想要变得更自由,更有控制感之前,总会先陷入更深的焦虑。这是一段怀疑和迷茫的时光,这是因为旧的秩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还未建立。
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就默认了相应的应对方式。如同一个女人嫁入豪门,她的选择就是一种秩序的体现,而她心里也已经想好了应对的方式,虽然不一定管用。
心理学上有一个常用的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归纳了六种常用的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自责;
求助;
幻想;
退避;
合理化。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六种方式都是同时拥有。我并不认为它们有什么优劣之分,不同的基础状况面对不同挑战,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方式。
为了便于分析,应对方式又分成两类:
第一类,行为上的应对,也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应对。比如:遇到危险时,选择战斗还是逃跑;在工作上遇到困难的任务,选择解决问题,还是拖延。
第二类,内心情绪的应对,这具有个人特质,这是由个人经历和性格综合决定的。当你选择战斗的时候是因为自信,因为愤怒,因为充满力量;当你选择逃避的时候,是因为自卑,因为委屈,因为软弱。这种内心情绪的不同是假像,它只是反映你的力量和困难之间的关系。
同样是面对危险遇到困难,我们的应对方式表面是对错之别,本质是强弱之分。看见藏獒,紧张恐惧是正常的;看见哈巴狗还是紧张,就是沉浸在过去的应对方式中。
行为也不过是内心的延续,当然行为也进一步塑造我们的内心。
河边的树林满是儿时记忆。 泰州白马
03
舒适区的好处:控制感
心理舒适区,它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控制感。这是我写这篇文章想提醒自己的。
看清问题的本质往往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当我想改变,我就知道必然会暂时失去原有的控制感,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对失控的状态自然更能忍受。在熟悉的路上开车特别轻松自如,是因为早就知道前面是该左转还是右转。
对我而言,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写作和跑步,就要忍受工作中晋升加薪可能性的丧失。选择一样,难免就会放弃另一样。改变就是取舍。在新旧交替的缝隙恰是失控的感觉。
“控制感”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安全感的来源。大部分让我们产生控制感的应对方式,最初都是用来应对焦虑的。
我们越是感到自己受了威胁,感到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会越抓着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
而走出心理舒适区则意味着,你要放下原来所拥有的应对焦虑的方式,去面对新的焦虑,寻找新的适应办法,这是情感这头大象很难忍受的。
对焦虑感的回避和对控制感的需要,经常会让大象重新回到它所熟悉的应对方式上来,这就是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河面拓宽,就有了水岸别墅的味道。 泰州白马
04
问题的根源:避免焦虑
一个女孩担心被男友抛弃,于是会提前甩了对方;一个工人担心被炒,于是主动炒了老板;
因为破产或者重大的丑闻,有人选择了自杀。
其实结果一样啊,甚至是更糟的选择,为什么会这样啊?因为主动会让自己拥有控制感,会终结等待厄运的焦虑情绪。
我们为了避免焦虑而追求控制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一个本能,如同一个病根子。
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成功也许能更近一步。既然阻碍我们变得更好的是焦虑,那么自然就有了下面两个应对的策略。
第一 ,重新解读焦虑。
许多焦虑感是被我们放大了,重新解读就是化解了焦虑。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的读书问题,一旦孩子不认真学习,我们就想到他会考不上大学,没有工作,最后无法成家,人生坠入了无底深渊。
事实上,孩子不认真学习也许只是暂时,也没有一个孩子能够一直热爱学习。在坠入无底深渊之前,有无数的岔道会带来改变。有的时候我们故意想把一个孩子推入无底深渊都做不到。我们只是想多了,而想得越多,最后反而变成了预言的自我实现。
因为强烈的焦虑带来了更多的负面情绪,你总是呆在阴影里难免会抑郁。关于亲子教育,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担心即诅咒。
许多焦虑感是被我们放大了,不成功没有那么可怕。我们自己不也没那么成功吗,我们大都人注定平凡,却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凡。
“失败”并不可怕,而是“害怕失败”这件事情特别可怕。“焦虑”也很正常,但是放大焦虑、回避焦虑较就让改变自己变得更难。
第二,提高抗焦虑的压力。
我们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超乎想象,无论多冷零下十几度,都有人游泳或者跑步,因为适应了;去年9月1号的时候我只能跑5公里,今年的3月22号我就跑完了全程马拉松,也是因为逐步适应了。
提高抗焦虑的压力,就是主动去面对。
你可以主动创造条件去练习,主动地当众发言,主动地在群里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的去结交新的朋友。主动面对焦虑,你的承受能力自然变强。
提高抗焦虑的压力,也可以被动地面对。
我的领导经常跟我说:什么来了都接着。
一切都会变化,无论是计划之中的还是意料之外的,当事情发生当困难来临,这就是属于你的生活。那就迎接它,解决它,虽然是被动的一样会带来成长。逃避,一直逃避,就错过了一切。
许多儿时游泳的小河将会连成一片,期待。 泰州白马
05
最后
为了逃避现实,我们会撒谎;为了圆谎,我们又要编织更多的谎言。
为了避免焦虑,我们会固执;因为固执,我们又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众多的问题之一就是———虚荣。关于虚荣,有机会我想以后再写一篇单独的文章。
舒适区并不舒适,它只是一种虚幻的掌控。
做小学的数学试卷总是满分,有什么卵用?
2020年5月4日,下午1:20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2016年开着明锐,带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现在,热爱跑步沉迷炒股。这里有超2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也加入。看眼前,更长远!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
(haigang-yanqian);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