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讲的是人生苦短,何必委屈自己呢?为了填饱肚子让精神很难受,这不值得。
知错就改,所以他就辞职不干了。
归隐田园,抚儿弄酒、写写文章,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
文章的结构是序言加正文。
序言是散文,比较适合叙事;正文是骈文赋体,既要对仗又要押韵,是为了形式美。
这样的组合,叙事交代清楚了,形式美也没有被破坏。
文章写得既规整,又自然,生僻的字词、典故很少,语言完全没有用力的痕迹。骈文能给人这种感觉是非常难得的。
所以宋朝的文坛宗主欧阳修说整个晋朝只有《归去来兮辞》一篇文章。这就是说,其他所有文章都不值一提,好文章就这一篇。
这种话自然是文人的夸大,却可见一斑。
正文
文章是不错👍
可是这样的想法有什么奇怪?
凡夫俗子不都是这么过日子么?
其实不同,凡夫俗子这样过,是不得不这样,而陶渊明是可以为官,却选择不去。
形式相同,内涵不一样。
冯友兰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这个意思。
就是指做着相同的事,
对它产生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不同,那么感受就不同。
同样是写文章,
· 如果为了做广告或别的盈利目的,就会想迅速地提高关注人数。那么难免会急躁,会投其所好地追踪热点,自己内心的需求一定被放低。
· 如果首先是为了自己个人成长,为了体验写作的乐趣,同时辩清一些基本观念的细微差别已达到认清这个世界的目的。
那么志同道合的人,会走到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至于挣钱,反而倒是随之而来的事。
那么心情就不会那么急。
这一方面是不缺钱,另一方面是不在乎钱。如果贷款买房了,做这样的选择确实难度就大一些。
这一个注重的是结果,一个注重的是过程。
注重过程的会比较随意,
注重结果的往往比较焦虑。(谈恋爱,是不是也是这样啊。🤭)
注重过程的人并不是不在乎结果,而是认为过程当中的感受和体验,就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
这是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观点,我很接受。
怀特海在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中阐说了过程哲学和机体哲学的基本思想。它超越传统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实体实在论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
谈陶渊明,怎么谈到过程哲学了?赶快回来。🤔
但相同的形式下隐藏着不同的内容。陶渊明在自家院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是特别有名的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简陋的生活环境正是他傲骨之所寄,“倚窗”看的是景,感受的是自由;“容膝”之地虽小,但因为腰没折,傲骨没失,所以心里很满足。
一个农夫,如果没能体会这种心境,感受到的只有无聊和不满足。
无聊往往是因为享受不了自由;不满足也是因为欲望太高,不得不折腰。👍(我的文眼)
这两句里的意象后来常被人们拿来取名,比如书斋叫寄傲轩、审安斋、容膝山房,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等等。
陶渊明是后来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源泉。
他的田园是精神的家园。
农夫怎么会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