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402篇文章
盛开时灿烂,凋零是唯美。
01
感时之美
你没办法让樱花飘落的速度放慢一点,所以即便你掌握了全世界所有的资源,可以支配所有人的时间为你所用,你也没办法在两鬓斑白的时候重来一场只有在青春期才能体会的初恋,没办法在文学功力炉火纯青的时候,写一封青涩的情书。
听到这一段,竟然让我感觉到了文学的唯美和时间的无力感。
这是听熊逸讲解《清江花月夜》的感受。
关于感时的诗歌,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无可争议的一流诗作,他也因此成为无可争议的一流诗人。
感时,
不是感动时,
而是感知时间的流逝。
02
哲学之智
变幻凄美的画面,神秘玄幻的轮回,时间成为永恒的主题,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本身奥秘所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类似“万物从何而来的终极追问?”
让我们思考生死,让我们感受轮回。
当我们辩证地思考,当我们矛盾地包容,我们就是一个哲人。
把哲学想得过于艰深,是普通人逃避思考的理由。不想成为马拉松运动员,也可以每天跑跑步。
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享受分辨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是热爱建立事物之间微妙的逻辑关系。
爱哲学才不会偏执地的持有某一端的观点。
爱哲学的本质是爱自由!
注:哲学的英文单词philosophy,在古希腊文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03
自由之境
张若虚的这首诗虽然从头到尾都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但忧伤很浅、很淡,并且夹杂着同样很浅、很淡的喜悦。这实在难得。[强]
太深太浓就显得世俗,太浅太淡又不似凡人。
这刚刚好的感觉,也许恰似古人追求的中庸;
这刚刚好的感觉,正像现代人追求不卑不亢。
不以物喜,不为情伤,
皆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感觉。
陷得太深,谈何自由?
也许自由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无论是仓央嘉措的《见与不见》,还是这里的《春江花月夜》,都是一种“无我”的境界。
04
无我之思
为什么要“无我”呢?
无非是想挣脱“自我”的束缚。
许多人把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益死死地抓住,另一些人却努力探寻不同的角度和成就他人。
一个封闭自己,一个是打开自己。
这不是道德的瑕疵,而是对自由的误解。
自由不是拥有更多,自由是负担更少。
注:关于“无我”见2018年12月18日的文章《“无我”是“自我”的泛化》C类No.272
2019年12月28日上午7:59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2016年开着明锐,带着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这里有超1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加入。看眼前,能长远!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
(haigang-yanqian);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