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400篇文章
因为还想参加2020年3月22日无锡的全马,11月份参加绍兴和苏州的两个半马之后,跑步的训练就一直没有间断;
因为看《幸福的方法》一书,重点关注了参考点问题,已经发散、联系自身感受写了六篇文章,今天是最后一篇;
又因为学习《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知道决策更多依赖“实际是”,而不应沉迷于“应该是”;
至于炒股,是因为朋友推荐我跟着做,慢慢地越陷越深。
于是发现:
• 跑步以实际感受为准和《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强调“实际是”相通;
• 跑步以数据反映的步幅和步骤信息,与炒股的价差和交易量一一对应;
• 炒股和《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又都指出:决策记着过去,但更要向前看;
• 而《陆蓉的行为金融学》上前景理论的参考点又是《幸福的方法》中幸福的秘诀。见2019年11月10日的文章“幸福拼图之六:幸福的秘诀是参考点”
四件事情连到了一起,好奇怪呀!
当你有了小孩,发现满大街都是婴儿用品店,周围人谈论的都是孩子的事情,这没什么奇怪,只是因为你关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注:
《幸福的方法》是一本书。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是一个38节的语音讲座。
2019年11月10日,在绍兴开启个人的第一个半程马拉松。
01
跑步和《陆蓉的行为金融学》
A 跑步
跑步会受当天的心情和感觉影响,我们说这是状态。
实力决定我能不能把半马21.0975公里跑完,
状态决定跑完是1小时55分,还是1小时45分。
我们总是依据实际的感受来做判断,跑得轻松就会加速或者维持;哪里不舒服了,可能就会减速或者暂停。这是以感受为先,是感性的。
哪怕上一个星期刚刚以1小时44分30秒,在绍兴跑完了半马,这个星期又在苏州参加半程马拉松跑步,因为状态不好,跑了5公里之后就放弃了超越上次的目标,最终成绩1小时55分多。
原本以为,过去的一周训练还不错,比赛前一晚睡眠也比上一次好,这次成绩应该有突破;
实际情况,训练时候状态是不错,下午还增加了游泳,但透支了体力,跑到第19公里时就后继无力了。
“应该是”不重要,“实际是”才重要。
“应该”是一种理性,“实际”是一种感性。
理性是为感性服务的。
拿着尺子买鞋是为了大小合适,如果能亲自用脚去试,那么尺子就不重要了。
B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说,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区别也在这里。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根据各种条件就能判断出结果应该是什么。我们会权衡利弊选择最优项,我们会趋利避害懂得务实,这不是应该的吗?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是非理性的,我们知道应该要努力诚实善良,实际上我们总是偷懒虚伪,甚至邪恶。受本能影响,我们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应该的样子。
很显然传统金融学是理性的,
而行为金融学,却是感性的。
理性应该为感性服务,
数据就该为感受服务。
如果理性决定感性,如果用数据控制感受,当我觉得应该能够超越上一次的跑步成绩时,就会不顾自己的感受拼命地加速,最终把自己跑死。
如果理性决定感性,如果用数据控制感受,就是忘记了,我们可能遗漏很多的数据,这样做出来的理性判断,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当然不能沉迷于感性,所以才用理性的框架来界定。但是如果框架没有弹性,如果框架不及时调整,最终就是为了迁就框架而约束自己的感受了。
不能因为鞋子的大小来改变脚,
怎么舒服,我们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理性框架来为我们服务。
幸福拼图系列的七篇文章是一个系统的策略。
所谓系统的策略就是一个系统的理性框架,它是为感性服务的,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这第七篇文章也是《看眼前》公号的第400篇,
这样特殊的位置,自然应该对应一篇特殊的文章。这也是让数据为感受服务。
炒股哪有这么高大上,老头老太退休后都可以。
02
跑步和炒股
A 跑步
跑步要稳定准确平衡,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肯定是不行的。那会消耗多余的能量,既跑得慢又跑得累,本质是降低了跑步效率。
要想稳定准确平衡,需要加强核心训练、调整跑步的姿势、注意饮食等各种技巧的配合。
这是后台支持,在前台表现出来的数据就是步幅和步骤。
步幅就是跑一步的长度,短的6、70厘米,长的120 、130厘米,专业选手可以达到180厘米。
步幅与身高有关,更与技巧和力量有关。
步骤是1分钟跑多少步,慢的6、70步,快的180,更快的就200了。
步幅与步骤的乘积,就是每分钟你能跑多少米。想提高速度,是选择提高步幅还是步频因人而异,对于业余选手来说,不必过分关注。
只要合理的训练循序渐进,比如长期坚持LSD跑(长距离慢速跑步)往往两者都会提高。
跑步追求准确稳定平衡,是为了避免速度的起伏不定,从而使能量能够最高效的运用。
获得稳定的步幅和步骤,
就是在变化的不确定中制造确定性。
有的选手21公里,或者42公里都是匀速跑完。
实际上开头5公里甚至10公里都比较拥挤,跑的比较慢(因为我是菜鸟,所以出发时都是在后面挤在一起。)。我总是前10公里慢一点,后面10公里快一点,最后1公里冲刺。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就像我们对着月亮吟诗。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就像科学提出大胆假设。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就是在狂风暴雨中建一个温馨的小屋。
否则虚无、混乱、不确定,会让我们无法安心;
同样没有稳定的步幅和步骤,我们就会乱了步法。
关注步幅和步骤,也不过是用数据来反馈自己的训练成果,用理性来验证自己的感觉。
关注步幅和步骤,并不是最终目的,跑得快跑得久跑得轻松才是。
步幅、步骤就像汽车的仪表盘,是为了监视为了辅助,是为你开得更远,更轻松,更安全做准备的工具。
B 炒股
当我早晨8:00开始跑步一个小时后,稍作调整时间差不多就是9:30了,正好是股市开盘的时间。
当我跑步一个小时,并不需要总是思考步幅和步骤,而是会想到后面的炒股策略。
步幅和步骤是可见的数据,它会反映也会影响跑步的速度。
那么股市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两个数据,起到相似的作用,只要监测它,就能够反映也会影响股票交易的盈利。
价差和交易量就是!
价差就是股票低买高出的价格差,可以设定为1%也可以是2%,因人而异因股票而异。有的人股票不涨10%都不出手,这是长线和短线的区别。
交易量就是一次交易的金额,是2000股还是五分之一仓。
价差与交易量的乘积,就是一对买卖交易中的获利。当然一天当中,这样的交易可以无数次。每一次获利的总和,就是当天的总利润。
当我建立这个联系,思维就变得清晰。
价差就是步幅,要提高很难,刻意提高会影响成交概率,如同刻意提高步幅,会增加膝盖的压力,也影响正常的步骤。这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交易量就是步骤,交易量小自然会频率加快。
提高步骤相对容易,同样提高交易量也很简单。每次交易2000股,变成每次交易3000股就行了。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应不应该的问题。
确定的步幅和步骤,是为了获得稳定的跑步速度。在变化不定中找到一个可控的数值,它就像船上的锚。
交易中的价差和交易量,也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确定两个抓手,成为自己行动的依据。
明确了在什么价位应该买卖,应该买卖多少的量,那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可以去感受股市中人群心理的变化。因为价差和交易量相对的确定,当机会来临,也可以更少地受人性的贪婪和恐惧的影响而作出决策。
找到核心的确定因素,在变化的环境中才会处之泰然。
如同任凭风筝在天空摇曳,只要有绳子抓在手中就好。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还是简单有趣的。
03
炒股和《陆蓉的行为金融学》
股神是不存在的。
只不过是犯的错误更少,获利的概率更高一些。
你只要能够确定获利的概率大于50%,剩下的就只要找到天量的资金和海量的重复就行了。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的知识,对普通人来说最有借鉴的就是炒股了。
每个人在收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时候都有各种的认知偏差。而股市本质上就是利用别人认知偏差的犯错而挣钱。当然,我们也会选择那些优质的股票,像巴菲特一样持有五年十年去获得分红盈利。但那是投资,而不是炒股了。
在中国市场绝大部分人都不是那样子的。
因为在中国市场是以散户为主的市场,非理性的因素就更加的显著。
不是有那句话吗?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这是利用别人犯错挣钱,最精辟的表达。
当然说起来很容易,
做起来往往是,别人利用了我们的恐惧和贪婪挣到了钱。
股市就是赌场,好在人生也是。
不存在赌不赌的问题,而是赌多大,怎么赌的问题。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一再强调:投资决策要向前看。是的,人生决策也是要向前看。
我们买是因为觉得后面会涨,并不是因为它已经跌了;它如果还跌呢?
我们卖是因为觉得后面会跌,并不是因为它已经涨了;他如果还涨呢?
虽然有时是同一回事,
但它们关注的角度不同,一个是向前一个是向后。
向前看,更自由更理性,
向后看,被束缚更情绪。
比如:
当一个十元钱的股票跌到了五元钱,你今天加仓后涨到了¥6,就是因为你向前看,觉得它会涨。如果你向后看,觉得自己还亏四五块钱,非要涨到10元钱,就会一直等。
当一个十元钱的股票跌到了五元钱,你今天减仓后跌到了¥4,就是因为你向前看,觉得它会跌。如果你向后看,觉得自己还亏四五块钱,现在卖出就是实亏,非要涨到10元钱,还会一直等。
可见,被过去束缚就是向后看,会让你不自由,难免错过眼前的机会。
只有,记住过去更看重未来,向前看,才能突破眼前的迷障,带来改变。
史铁生曾经说过一句话。
“当我坐在轮椅上的时候,羡慕原来自己还能够走的时光;后来当我只能躺在床上的时候又羡慕自己,现在还能够坐在轮椅上了。”
向后看,总是因为懊悔而错失了眼前;
向前看,才知道眼前就是未来想要的!
那些因为20多岁错失良缘的女孩,在30多岁时只是懊恼过去;等到40多岁的时候又会因为30多岁的时候,没有珍惜眼前而更加后悔。
炒股要向前看,人生也是!
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书很薄却很有意义。
04
《陆蓉的行为金融学》与《幸福的方法》
当陆蓉讲到丹尼尔·卡内曼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的时候,提到最著名的观点: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前面刚刚提到的经济决策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其实是参考点的转移。
接着,她又聊到哈佛大学最火的幸福学课程,强调,幸福与否也是因为参考点的不同。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个标准。
当你总是不开心,
也许只是因为你的参考点太高了。
这就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Tal Ben-Shahar,Ph.D.)写的《幸福的方法》一书的重要内容。我在2019年11月10日写的《幸福拼图之六:幸福的秘诀是参考点》中已经详细的论述过。听到这儿,我会心一笑。
整个经济学对决策的研究,从一开始的绝对值依赖,到后来的效用为先,再到最后的参考点依据。我们对影响经济决策,甚至人生决策的研究越来越靠近本质。
如果你对参考点的重要性,还是不能够直观的理解。你只要想想下面一种情况就可以。
当你年终奖发了1万块,你是否开心?
这既与年终奖金额的大小有关,也与这笔钱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改变有关,更重要的能影响你是否开心的因素,是你身边别的同事拿到了多少?
显而易见,决定你是否高兴的因素,
按照强弱排序是:参考点>效用>绝对值。
这四件事情交织在一起,是因为思维把它们在底层连接,它们本可以付不相干。
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因为利益是因为友情是因为思想联系在一起,否则我们也毫不相干。
05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只要方向正确,总会离幸福越来越近,
就像在黑夜行走,最后总能见到光明。
如果方法正确又坚持不懈,那么选定一个方向努力,超过身边80%的人是大概率可能的。
问题是你选定一个方向,就在不同程度上放弃了别的方向的可能性。
• 当你为了富有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的时候,你得接受可能不太健康的身体和不是很清闲的生活;
• 当你为了成功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的时候,你可能得接受不太富有的现状;是的,成功和富有不是一回事。
• 当你为了幸福坚持不懈,最终达到的时候,你也不能期望一定会富有和成功。
大多数人的问题,也许是什么都想要;
如同幸福的障碍,是因为想得到太多。
想得到太多,就是参考点太高了。
😄把幸福作为第一选择,把幸福看得比财富、地位、甚至健康还要重要,自然更容易获得幸福。
关注什么,就容易得到什么,
念念不忘,幸福才愿意回响!
2019年12月21日下午3:09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2016年开着明锐,带着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这里有超1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加入。看眼前,能长远!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
(haigang-yanqian);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请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