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378篇文章
上一篇说过,幸福拼图是一个系统。
如果是植物的话,会有根有树杆有枝叶;
如果是动物的话,就会有心脏有躯体有皮肤等等。
为了产生一个生动的形象,方便记忆,
我把“习惯”比喻成“血管”,它负责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到不同的事情上。
好的习惯是幸福的基石,为此我写了《幸福拼图之一:“习惯”让你自由》。
自主的习惯让你自由,它限制了外界对你的打扰,就像高速公路的护栏,只在需要打开的地方留下缺口。
习惯之后,河水顺着河岸流淌会自然而然。
但是形成习惯之前呢?
河水流淌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
让习惯养成的第一动力是心态,
或者说是一个念头,一个火苗。
它在幸福拼图的系统中是根是心脏。
01
心态是火苗
行为是木材
火苗没有那么重要,
因为它很容易熄灭,
又会在许多情况下重新复燃。
真正重要的是用行为去固化习惯。
就像用木材助燃火苗,让它成为熊熊大火。
泰勒·本-沙哈尔在《幸福的方法》中,将人生态度分为四种:
忙碌奔波型:眼里只有目标忽略了过程之乐。
享乐主义型:为了眼前,不顾将来。
虚无主义型:对眼前和未来都不感兴趣。
感悟幸福型:在目标牵引下,感悟过程之乐。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而“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只有“感悟幸福型”兼顾现在和未来。这四种人生态度又对应着四种行为习惯。
究竟是先有态度后有行为习惯,
还是先有行为习惯后有态度呢?
纠结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意义。
因为这四种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
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事情上,这四种心态我们都感受过。
这四种火苗在我们心底都有,有时奄奄一息,有时熊熊燃烧。
所以不必在意自己是哪一种类型,
只要关心你想成为哪一种类型?
木材助燃火苗,成为熊熊大火。
行为诱导心态,才能养成习惯。
心态是飘忽不定的,行为是可以选择的,重复的次数多了就成为习惯。
《幸福的方法》中的四个人生态度模型。
02
幸福需要感悟
我们常说要感恩,珍惜拥有的,这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感悟幸福型的行为习惯就是经常感悟。
美好的事情经常回忆,
痛苦的事别放在心上。
幸福,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也不是一个实在的物体。
幸福,它是一种能力,一方面寻找到一个长远的目标让自己觉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在过程当中,不断地寻找乐趣,感受到快乐。
不论你多成功,无论别人认为你多幸福,
自己感受不到都是空的。
幸福就像是储蓄罐,
让你快乐的事情多做多想,幸福感就会越聚越多。也许别人觉得那些事情并没有什么意义,可幸福与别人无关。
对外过于在乎别人的评价,是幸福的障碍;
对内过于在乎自己的愿望,也是幸福的障碍。
本质上都是不自由。
大多幸福的因素背后都有自由的影子。
金钱、地位、健康等等都隐含着更多的可能性。
本质上都是自由。
传统经济学关注“应该是”,行为金融学关心“实际是”。
03
“应该是”和“实际是”
我们总觉得自己努力了,就应该成功;
我们总认为对别人友善,别人就该回报。
实际上不是,
于是就痛苦了。
过于在乎自己的愿望,是幸福的障碍。
我们有太多的“应该是”,
却不愿意面对“实际是”。
“应该是”,那么别人就没有了选择的自由。
“实际是”,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本身又是不确定的,因为人是非理性的。
这里就谈到一个题外话,
就是我最近关心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首创。
行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行为金融学就是从心理学出发来研究金融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以理性的人为基础,假设了经济学的整个框架。
而行为经济学,建立在人是非理性的基础之上。行为金融学是研究非理性的人在金融环境下的决策习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股市了,我们会贪婪、会恐惧、会从众,许多时候理性是脆弱的。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应该怎样,就像我们觉得孩子应该怎样,妻子应该怎样,是一种理性判断。
而是行为经济学的底层是心理,人受情感和本能的影响,在实际中做决策往往是感性的,所有的“应该”都是一厢情愿。
股市我不熟,我只是觉得这两种视角对生活也有启发。
传统经济学强调“应该是”,
行为经济学强调“实际是”,
那么同时拥有这两种视角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应该是”的视角让我们把握长远基准;
“实际是”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
“应该是““实际是”这两个角度对于孩子教育,婚姻选择和个人成长也完全适用。
一个是理性的角度,一个是感性的角度。各有各的价值,但是毫无疑问,理性是为感性服务的。
• 找到了一个各方面符合要求的完美伴侣,觉得应该幸福实际上不幸福。应该还重要吗?
• 各方面对孩子关怀备至,充分地陪伴丰厚的物质保证,觉得孩子应该幸福,实际上不幸福。应该还重要吗?
• 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锻炼,对朋友也真诚热心,最终还被朋友伤害,工作也谈不上出色,觉得应该能够成功,而实际上没有成功。这时应该还重要吗?
“应该是”不重要,“实际是”才重要;
“应该”只是道理,“实际”才是现实。
“应该”只是上佳的食材,实际上做出来的菜,味道怎么样?可不一定。
总纠结在“应该”上是徒劳的。
如果应该的你已经做得很好,那就关心应该以外的事情。
不是放弃“应该”,而是超越“应该”拥抱“实际”。
“应该”只是一个框架,就像武术的套路,谁都可以学的,而运用之妙却在于实战。
人生的趣味有时恰在“不应该”。
在投资上,总想着“应该是”会让我们亏钱;
在生活上,总想着“应该是”会让我们不快乐。
“应该是”和“实际是”是两种不同的心态,
让谁熄灭,让谁熊熊燃烧,由你定。
2019年9月17日晚上6:11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开着明锐,带着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这里有超1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加入。看眼前,能长远!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
(haigang-yanqian);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请注明作者
好心态靠行动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