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独行的第373篇文章
如果资源充足,那么比较容易达到目标,
那是一种稳稳的幸福;
如果资源不足,就会重新定义资源的属性,
挖掘资源新的潜力,那会带来创新。
这有些反直觉。
资源丰富想怎样尝试都可以,不是更容易产生新的组合吗?
但是资源丰富,我们只会看到资源本来的属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不会挖掘资源新的功能。所谓“急中生智”“穷极生变”都是指不足会促进我们思考。
资源不足的国家比如日本往往科技发达或者贸易发达,那些靠资源生存的南美洲国家比如阿根廷,科技往往落后,不用动脑就能生存谁还愿意努力思考呢?
当然,日本、阿根廷的现状不仅仅跟资源有关。但是资源多就会富有、就能成事显然没那么简单。
当资源充分,我们会更迷恋它原有的功能;
当资源不足,我们不得不开发它新的作用。
01
创新源于不足
上面的观点来自一本书叫《延展》,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商学院教授。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一定是需要更多的资源才能做更大的事吗?
不,这本书的回答是:很多时候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用了更少的资源,才能做出更大的事。创新有时候不是资源堆出来的,创新反而是靠节省资源带来的。
通常的经验是资源越多越好,人力、物力、财力充足,办成一件事情当然变得容易。
但是,这只是一时,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准备充分,许多事情等你准备好,机会已经错失了。
还有许多事情,当资源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再增加就没有意义了。就像糖或者盐溶入水中都有一个饱和度,超过了就溶不进去了。
注:这与6月5日写的《我的三次“人月神话”》中的看法暗合,资源充足看起来很行只是表面,“表面的行”只是数量上的累积,这往往会掩盖关键点的缺失。
更何况充足的资源,还会让我们觉得节省资源没有意义,不仅没有了创新的动力,还会做事粗放效率低下。
太注重资源,就会掩盖一个真相:
长远来看,所有事情的发展趋势都是因为效率更高。
如果你做事的效率超过平均水平,那么你就获得了竞争优势,从长远来说是必然成功的。这也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
阿里巴巴能够成功,不是因为当初马云有多少资源,而是因为淘宝为客户节省了资源,提高了做生意的效率,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腾讯能够成功,也不是因为马化腾创业时的资源丰富,而是因为QQ微信极大地提高了人际交流的效率。
发展也好,创新也好,
本质上都是提高了时间或者物质的使用效率。
资源不足,
才想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才会发现资源新的使用方法,
或者是寻找别的资源来替代。
02
知识源于问题
面对新的问题,我们才会思考。
所谓问题,就是原有资源解决不了才成为了问题。
神经学家拉马钱德兰在《心智》的书里,提出这个问题:知识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答案是,知识是面临新的问题产生的。
再想想,创新是面对资源不足而产生的,这两点的内涵是不是很相似?
我们以为知识都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聪明的大脑想出来的,当我们在书本上学习的时候总是很虔诚,高山仰止不敢质疑。
其实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面临新的问题时,寻求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学习知识,就必须知道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才有意义;同样当我们找到某种方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创造了新的知识。
所以了解知识被发现的过程、思想产生的过程才尤为重要。
人类的知识对一群蚂蚁来说没有价值,因为它解决不了蚂蚁所面临的问题。
同样,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用的思想,你不接受对你就没有价值,你必须找到能够解决自己问题的思想,那才是对你有用的知识。
知识对应着问题,否则什么都不是。
拉马钱德兰教授,提出:“真正触发新知识的,不是聪明的大脑,也不是已有的存量知识,而是我们在生存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个新问题,才是触发知识的开关。”
带着这个想法,去审视每个人的切身体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想。
知识都是为问题服务的,
理论都是为行为服务的,
理性都是为感性服务的。
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东方建筑以木材为主,
这不是因为建筑原材料的不同,而是因为文化不同建筑物使用的目的不同。
西方建筑(教堂)充满宗教神秘主义,
东方建筑(寺庙)要体现儒家的文化。
面临不同的问题,就产生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生成了不同的建筑知识体系。
·
·
·
知识的产生是因为面临问题。
很显然,
前面说的“创新”“知识”本质是一回事。
它们两者的产生都源于需求,
只有被需要的供给才有意义。
标新立异的“创新”不被认可没有意义;
学富五车的“知识”不会运用没有意义。
03
喜爱源于自由
我喜欢听罗胖的语音内容,
一方面,内容广泛对我是一个窗口,
另一方面,所有内容都是带有他私人感受的表达。
这种私人感受可能并不严谨,为了表达这种私人感受,还会发明很多新的词汇,这一切如果仅仅是标新立异是没有意义的。
但如果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就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对原有观念新的思考,犹如对已拥有资源的创新运用。
如果我们共鸣别人的感受,
那往往是面临相似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大体都是相似的,只不过,选择什么问题优先解决是不同的,许多排在最后解决的问题往往就不是问题了。
“罗辑思维”的成功是赶上了风口,这是毋庸置疑的,不是罗振宇也会有别的人,成为知识付费的No.1。
听罗振宇的语音,并不是想成为罗振宇那样的人;
看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不是想成为长篇小说家。
许多时候我们只是在寻找共鸣。
“共鸣”是认同了相同的观念,
“共鸣”就是你优先关注的问题,有了新的解答。
这一方面让我们不再觉得孤单,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共鸣解决了我们的问题,那就是新的知识。
就像如果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精神上会愉悦,这是思维的乐趣。
如果碰巧这个道理,能解决我们正在面临的问题,那就成了有用的知识。
无论是明白一个新道理,
还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了新的角度,
这种感觉都是自由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对罗胖语音内容的喜爱源于自由。
2019年8月31日下午2:56
作者 徐海刚
我是徐海刚,开着明锐,带着妻儿自驾西藏新疆52天,医药圈老司机,这里有超100个城市的新青年啦,欢迎你加入。看眼前,能长远!
版权申明:🎉
本文首发: 微信公众号看眼前
(haigang-yanqian);
欢迎转载, 请保留此版权声明
请注明作者
创新、知识
本质都是为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