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1日内蒙古,追求自由产生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说的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
但是书的作者不是阿德勒,而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书中以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之间的对话展现阿德勒的思想,这是一种轻松的写法。
我也是同感于阿德勒的思想做这一篇记录。
0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阿德勒知道的人很少,
弗洛伊德却人人都知道。
他俩是同辈人,经常在一起,后来因为观点不合分道扬镳。
虽然现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基本被主流心理学界抛弃了。
可是他创立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和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的概念却深入人心。
因为无法被实验验证,也因为他的精神分析细腻曲折,常常是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梦的解析,许多人认为这些不像心理学,更像是文学。
在我看来,能够自圆其说,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问题就是有价值的,哪怕他不科学。
要知道,科学并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科学可以理解成是我们理性统治的范围,这个范围不断扩大,但永远不会覆盖所有。
我并不是要给弗洛伊德正名,他关于童年阴影的理论,虽然不能证明是错误,但似乎也没多少积极意义。
比如有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他长大以后性格就很扭曲,以伤害别人为乐,结果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会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不幸的童年毁了这个人。弗洛伊德这个说法,叫做“决定论”。
这就像是“正确的废话”。
我更喜欢“莽撞的勇气”。
注:“正确的废话”就是知道了也没什么用的话。比如“人生要坚持”“写文章内容为王”“排版格式很重要”等等。
“莽撞的勇气”就是一个知道的并不多的人,勇于承担积极尝试。太在意是否正确往往怕犯错,最终就不会行动了。
阿德勒不承认这个说法。阿德勒认为这个人之所以性格扭曲,是因为他出于某种目的,主动“选择了”这个扭曲的性格。不幸的童年只是他的借口。阿德勒这个说法,叫“目的论”。
弗洛伊德等于是说,人其实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 —— 你的命运由外界的设定决定。如果你童年不幸,也许你就应该犯罪。一切都是你妈妈的错。
而阿德勒强调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决定,你要为你自己付全部的责任。这个思想与我选择的观念一致。
很显然这两种思想没有对错,只是你的选择。
阿德勒的思想更积极,更能促进改变。
因为责任都在自己,那么就无法依赖别人依赖环境。
因为认为可以选择,那么我们就是自由的,也充满力量。
我们每个人只是容器,选择什么样的思想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选择阿徳勒的思想,我们会拥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弗洛伊德的思想,我们更容易认命。
有人说,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像文学;
阿德勒的心理学更像哲学。
在我看来,
都是哲学,只是选择了两种态度:
一种是先天决定的弱者哲学。
一种是后天决定的强人哲学。
02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虽然他们不是农民。
因为穷过,所以生活条件改善之后,他们仍然非常节俭。
这种节俭甚至影响到了跟我们和孙子孙女的相处。这种节俭也让他们的生活,无法更加地精彩和丰富。
在许多人看来,这很正常啊。
就像弗洛伊德的观点,幼时的贫穷造成了现在的性格,天经地义无法改变。
按照阿德勒的观点,
这不过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如果父母接受了阿德勒的观点,我想一切都会改变的。
事实上,也有许多童年贫困的老年人,生活条件改善之后,生活习惯思想也都随之改变。
还有许多老年人就算生活条件一贯艰难,也豪放乐观、热情大方。
这种性格的选择,与幼时环境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是自己的选择。
就像一个人幸福与否,与财富也没有多少直接关系,不过是看能否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最核心的环境是我们的内心。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是内心的主人。
有的人,因为帮助了朋友感觉到快乐;
而有的人,因为朋友超越了自己就痛苦。
想想看,
幸福与金钱有什么关系?
上面那一种态度更容易获得幸福?
这不过是一个认知的问题。
说到底,情商不过是另一种智商。
事实上,
我似乎就是阿德勒思想的信徒,
虽然我几天前才知道他的名字。
我也希望我的父亲母亲能够了解他,
不为过去所困,不为未来所忧。
03
阿德勒的强人哲学
不为过去所困,
才能不为未来所忧。
如果过去决定了未来,如果童年的阴影会困扰我们让我们无能为力,那我们注定会为未来担忧。
我们为未来担忧,还是因为可能我们接下来的行为就有可能会犯错,而且所犯的错误又会决定新的未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既为过去忧心忡忡,又对未来提心吊胆。
只有切断这种关联才能自由。
过去不会决定未来,因果关系只是假设,一切不过是概率罢了。
拿教育来举例子:
• 幼儿园的老师说,孩子的起点很重要,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小学老师说,真正的学习是从小学开始的,小学的基础决定你能走多远。
• 初中老师说,初中阶段承上启下,又是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摔倒了就很难追上别人。
• 到了高中还用说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现在的冲刺。考不上理想的大学都是白费。
• 等我们上了大学,才发现世界这么宽广,要学的东西才刚刚开始。
• 这就完了吗?进入社会,发现原来大学学的东西都没有用啊。
注: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难免过度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这是游戏的规则。
我们以为过去会决定未来,其实未来都是新的,充满无限可能。
在每一个新的阶段,都充满变数,都会重新洗牌,都会有新的因素插入颠覆原来的秩序。未来对过去会有影响,但是影响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而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我们的选择。
当我们认为,
悲惨的童年就会产生扭曲的性格,贫穷的过去就会产生节俭的习性,那么一切就像流水顺流而下。
当我们决定,
自己童年悲惨,就希望别人不要遭受同样的苦难;曾经贫穷不堪,富有之后更懂得财富应该带来快乐,这时溪水就流向了另一边,也是自然而然。
你可以自己选择,一切也都是你的选择。
这是阿德勒思想的核心。
无论善恶,无论强弱,甚至各种社交障碍心理疾病,都是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环境,因为同样的环境总是会有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
注:当然,我们又可以说这“不同的人”是因为童年和人生的遭遇不同,所以思维方式不同选择才不同。然后又可以接着反驳,就算童年和人生遭遇相似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可能不同。于是,无穷无尽。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因而答案也是独特的。
这被认为是强人的哲学,
这种思想让人主动承担一切,充满勇气。
比如有个女孩,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始终不敢向心仪的男生表白,内心非常痛苦,来找阿德勒做心理咨询。阿德勒会告诉她,爱脸红的毛病是她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呢?因为对这个女孩来说,被别人拒绝,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情!害怕表白被拒绝,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发明了脸红的毛病。这样她就可以说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就会去表白,就会得到爱情。”
我认可这种分析。
许多时候我们真诚的面对自己,
就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困惑。
但这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
04
阿德勒的勇气
可勇气并不是凭空而来的,
它仍然是一种认知的选择。
一定是觉得拥有勇气比不拥有勇气更好,才会选择勇气。
就像我选择认为“自己可以决定未来”,而不是认为“过去环境会把我们困死”一样。选择的一定是自己认为好的。
够唯心吧?
在精神的领域谈唯心,
在物质的领域谈唯物,再自然不过。
就像在科学的领域谈科学,在科学之外就归宗教。我们既追求物质的安全与舒适,也追求内心的和谐与自由,这两者可以不矛盾。
阿德勒的勇力来自对自由的理解。
在阿徳勒看来,对自由的定义,是区分强者和弱者的唯一标准。
人人都追求自由,这没有区别。
如果你认为 自由 = 财务自由,你是个弱者。
当你对挣钱充满热情孜孜不倦,也许只是害怕贫穷;
当你对做官充满热情孜孜不倦,也许只是害怕被人冷落;
连贫穷都害怕,连被人漠视都恐惧,这显然不是真正的强者。
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强者?
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强者和弱者的差别并不在于什么具体的技能,也不是性格上的“强势”,而是气度和勇气。
进步、幸福、自由,人人都想要。
弱者的路径是先实现进步,再换来幸福,对自由没有特别的要求 —— 也许自由只是幸福感之一,是进步的结果。
强者的路径是先要求有自由,在每一个方向的感悟都是进步,最终,在自由的前提下获得幸福—— 没有自由就没有幸福。
而这里的自由,应该是康德所说的:
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就像姜文在电影《让子弹飞》中说的,是站着把钱挣,还是跪着把钱挣的问题。
站着,不管能不能挣到钱都是自由。
跪着,不管能不能挣到钱都不自由。
弱者:确定方向的进步>幸福 > 自由
强者:自由 > 任意方向的进步> 幸福
以这种排序就可以理解,阿德勒的“你可以自己选择”的勇气,来自对自由的优先选择。
你选择了自由优先,
自然有勇气对抗一切不自由。
你可以自己选择,一切才都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