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奖的获得者麦家,做客樊登读书。
一方面介绍他的新书《人生海海》,
另一方面畅谈他写书的心路历程。
麦家是24岁开始写小说,之前只写日记。
年轻的时候,他生活在乡下特孤独。
因为外公是地主,爷爷是基督徒,父亲是右派,别人都不愿意跟他玩。在那样的背景下,他把对未来的迷茫,对社会的不满都记录在日记里。
1986年的那一年,他偶然地碰到了一本书,就是赛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突然有一种提醍灌顶的感觉。
书中一个叫霍尔顿的少年,整天骂骂咧咧,全是脏话。
小说居然可以这样写,居然可以只靠情绪推动就支撑起一部小说,而不需要塑造具体的人物、设计情节和讲好一个故事。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百年孤独》这些经典是令人望而生畏,遥不可及的。
他的日记宣泄的就是情绪,突然明白小说可以这样写,那干吗不写小说?
够得着才产生欲望。
麦家说,杨贵妃从你身边走过你不会动心;
我也常说,我对斯嘉丽对奥妹也从未有过奢望。
没看过,但产生了看的欲望。
01
欲望和理想
欲望是什么?
它和理想有什么区别?
小时候,我立志想成为科学家这是理想;
分阶段,觉得容易实现就产生了欲望。
树理想容易,
产生欲望难。
行动是靠欲望推动的,
持续行动则是靠实现欲望之后的感受。
远大的理想,固然可以指引我们。
但是远大的理想,也会压垮我们。
没有理想,我们也会行动,
没有欲望,我们会一事无成。
我们对欲望攻击太多了,以至于只能私下里谈偷偷地谈,而理想总是光辉灿烂。
其实用1%的精力谈理想就足够,剩下99%的精力应该用来产生欲望,推动你靠近理想。
欲望是我们内心的能量。
没有它,一切外在的能量都是虚无。
无论多么强劲的跑车,最重要的是点火。
欲望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
02
维护欲望
其实欲望我们天生就有,
我们要做的是维护好它。
一个人无欲无求,我并不为他感到高兴。
当我对挣钱失去欲望,不过是因为无法挣到更多钱了。
当我对美女失去欲望,不过是觉得无法得到罢了。
如果你既能够轻松拥有财富又能够得到美女,却没有欲望,不是已经满足就是拥有了别的更强烈的欲望。
一个表面无欲无求的人,只是欲望被隐藏了。
注:皈依佛门的人欲望就是空,是清静是解脱。
对大多数人来说,
拥有欲望地活着,生活更有意义。
当我们的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
我们就要看到就要鼓励,
“虽然这次考试成绩一般,但第三道题那么难你都做出来了,真不简单。”
这是为了维持他探索和行动的欲望。
当妻子第一次做饭,
我夸奖她竟然做熟了,也是用肯定来鼓励她接着尝试的欲望。
维护欲望,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反馈。
注:让一个想法留下痕迹,最好是记录或者立刻行动。
所有的肯定和赞扬都应该是真诚的,
不是内容真诚而是情感真诚。
说话的内容重要,但说话的语气更重要。
我们经常说做事要有动力,可是我们把欲望扼杀了,哪来的动力呢?
维护欲望,是为了促进行动。
装一个满意的热水器,就是创造洗澡的欲望。
03
创造欲望
欲望总是随着满足而渐渐消失,
欲望总是因为失败而倍受打击,慢慢压抑。
最终我们像风暴过后的大海慢慢平静。
我们可以等待波浪再次涌起,
也可以自己主动创造欲望。
许多年前,朋友李逸之在常州有一个工作室,我常常在那边喝茶聊天,有时到了饭点还不太饿,朋友会说,我们再喝点茶等饿了再去吃,这是在创造欲望。
畅快淋漓地运动过后,吃得香睡得沉也是创造出来的欲望。
小的欲望产生小的满足,
小的欲望又会导向大的欲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根火柴点燃整个火炉。
不断产生小的欲望然后满足它,这种循环会让你形成习惯产生自信。
自信自己能够产生欲望,也自信自己能够满足欲望,这就是从小事做起的意义。
注:宜家的口号“做简单而有意义的事”。
人的理想总是往上走,而人的本能总是往下走,往下走多轻松啊,往上走总是满头大汗。
但是,
向下的路往往让你迷失,爽过之后更迷茫;
向上的路却越走越笃定,累过之后更坦然。
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其实就是产生向上欲望的转折点。
迷茫是平静的大海,等着你兴风作浪。
大海产生理想,而水流产生欲望,
一个产生想法,另一个触发行动。
大环境产生理想,微环境产生欲望。
当你选择跟什么人在一起,当你选择每天经常做的事,就是在创造欲望创造明天的路。
“雪夜访戴”是趁性的,朋友却是筛选过的。
04
筛选欲望
经常接触的人,什么事都想一起去做,
这是因为熟悉,熟悉了就觉得够得着。
那么面对一件繁重的工作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先从接触熟悉开始。
不必想明白再做,先做慢慢就会明白。
之所以能够明白,是因为熟悉之后我们产生了行动的欲望。
见2019年4月6号的文章“《能力陷阱》的启示:不必想明白再做,先做慢慢就会明白”
该做的事情主动熟悉,
但不是去做熟悉的事情。
我们常说美女总是被“猪”拱了。
这并不是她的主动选择,而是因为“猪”总是围绕在她的身边,美女只是选择了她熟悉的。
正因为我们总倾向于做熟悉的事情,往往就把熟悉的当成是应该的。
经常见面的人,彼此提要求会变得随意,忘记了彼此的关系是真的近,还是仅仅是熟悉。
把熟悉变成理由是一种刻意的束缚。
许多心理测试也表明,所谓的“一见钟情”也不过是因为熟悉,跟初恋的记忆熟悉,跟儿时的回忆熟悉,或者是跟父母的特质熟悉。
如果有机会长期相处,就别在乎第一印象。
良好的初次感觉,可能只是因为你熟悉。
因为熟悉就觉得够得着,
因为够得着就产生了行动的欲望。
这只是本能只是感性。
我们尊重本能,但不必臣服于本能。
没有欲望的时候我们创造欲望,
欲望太多的时候就要筛选欲望。
以充实内心来满足外在,是一种欲望的转变。
04
转变欲望
一个喜爱独处的人并不能长久地独处,最终他会选择一种依靠,可能是交几个朋友,也可能是迷上一个宠物一个乐器,或者是选择跟书在一起。
因为我们有一种本能的欲望就是抗拒孤独,
这可以作为第一推动力。
在前进的过程当中,不同阶段我们会把这种原始的力量转化成各种欲望,可以热爱社交,可以寄情山水,也可以是乐于思考。
这提醒了我们,欲望是可以转变的。
当我们拥有了一个远大的理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运用各种途径产生各种欲望,同时把各种方向的欲望扭成一股力量保持动力。
想像实现理想之后的喜悦,回忆不曾拥有时的痛苦,体会过程当中每一个积极反馈都是在汇聚动力。
这种第一推动力有时就是恐惧,把对一件事情的恐惧,转变成做另一件事情的欲望。
因为害怕一整个暑假的空虚无聊,前几年我们一家人自驾去了全国各地。
今年我们对暑假的空虚和无聊不恐惧了,似乎也没有了出行的欲望。
因为担心自己坚持不了游泳和锻炼身体,于是就给全家买了一张五年的健身卡,想想心疼那个钱就倒逼自己多去几次吧。😏
别老说坚持,而要创造条件坚持。
坚持是痛苦的,
当条件逐渐具备你自然会产生欲望,
你会热爱,你会急不可待地去实现。
我们要想方设法哄着自己产生欲望保持激情,
一个流行的词叫“助推”,
怎么“助推”?
就是创造条件让自己觉得够得着。
2016年的8月21日 三年前的我 新疆喀纳斯禾木村
05
我的欲望
如果三年前刚开始写文章,
我的目标就是要出书,
到现在连影子都没有,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可我开始的目标只是连续写21篇,写到2016年7月7日大学同学毕业20年聚会就结束。
这个目标我觉得够得着。
到了那天之后,我们一家开始了52天的西藏新疆自驾旅行,于是目标变成每天记录所见所闻。
当我2016年8月28日回到家的时候,已经连续写了82篇。我就想为什么不坚持到100篇呢?
这个目标看起来也不难啊。
直到今天,我准备完成眼前的第357篇文章。
目标就是这样不断地被修正,用一点一点的满足感,诱惑自己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而这样的成功是自己定义的,
如果以出书来衡量,到目前为止都是失败。
认知决定你的感受,而感受影响你的选择。
失败的感受,
不会让我们产生前进的动力。
无论写文章还是旅行,
够得着让我产生行动的欲望。
王徽之“趁兴而去,兴尽而归”是尊重自己的欲望。
06
古人的欲望
樊登讲《魏晋风华》一书时,提到雪夜访戴的故事。说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在雪夜突然想见朋友戴安道,于是坐了一个晚上的船赶去,等他到了朋友家想推门的时候,突然没有了兴致,于是就返回了。
“趁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是魏晋时期大家崇尚的一种率性旷达的行为。在我看来,讲的是对欲望的态度。
这种欲望并不遥远,
而是触手可及怦然心动的感觉。
许多时候“趁兴而去尽兴而归”是最自然的状态,这也是思想灵动、身体灵活的状态。
孩子最初的状态就是。
我们向往少年气,不过就是尽可能地保留这份率真罢了。
对欲望过多的禁固,会让大脑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大脑会想,我产生再多的想法再多的欲望都没有用,身体不会行动,那还不如不要动脑筋好了。
许多人
目标远大无视身边,其实只要看眼前。
许多人
总是在计划远行,其实不如上车就走。
虽然谬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但是做错比不做离成功更近。
麦家与我的精选语句:
把背包扔过墙,你就会翻过去,
就是把牛逼吹出去,你就不得不干。[偷笑]
一个热爱艺术,热爱哲学,热爱思考的人就是思想不断运动不断被感动,就像我们的身体经常运动,就会常保年轻。
我们的衰老,在思想上就是从不愿改变想法开始,在身体上就是从不爱运动开始。
“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就是人生像大海一样复杂无常,潮起潮落又包罗万象。许多眼前的欲望和纷扰都应该看透。看透不是不在乎,而是什么结果都能接受。总归它是教人好好活,珍惜眼前的日子。
世界很大但是文学最大,因为文学能让这个世界变小,让我们长大。[强]
没有外在的丰富,无法触动内在的感受;仅仅是感受,外在的丰富只是凌乱。两者之间的桥梁是把感受经过思考变成秩序。
解释我们的感受表达我们的感受是一切。
表达,又是产生新感受的源泉循环不已。
这表达有的时候是语言,有的时候是音乐,有的时候是行动,本质上都是反应。表达是对感受的反应,其实是对反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