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做一件事情需要12个月,
那么12个人做这件事情就只需要一个月。
在程序员的世界里,有一本很经典的书,就叫《人月神话》,是驳斥这种算法的荒谬!
人月:就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荒谬之处是,
把错综复杂的人的问题,
看成了简单的机械问题。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但是人人都会不知不觉地犯这个毛病。
因为那样简单,
用机械的方法思考问题最简单,
而大脑是喜欢简单的,这是我们的本能。
《人月神话》:软件工程师的圣经。
我也经历了无数次的“人月神话”,
总是每时每刻、不知不觉地发生。
10次本能反应当中,也许有四次都是因为希望简单,还有三次为了安全,剩下的三次是追求快乐。
我们不能清除本能,只能防范,只能在重要的事情上设定一个提醒。就像是个闹钟⏰,在重要的时刻确保你能醒来。
现在想来,有三件标志性的事件可以作为这样的闹钟,在每一个“人月神话”升空的时刻,提醒我对照验证。
至于别的投入不大,风险不大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就让它放飞吧,毕竟梦想总是应该有的,大脑也总是要休息的。
注:希望每件事情都做好,是我们焦虑的根源。
在讲我经历的三件标志性的事件之前,还是要先补充一下“人月神话”的概念。
人月神话:就是认为数量可以解决一切,延伸下去就是金钱可以解决一切,最终也可能演变成外表可以解决一切。
这是为了简单而只看表面,忽略了影响复杂事件的是关键点。油漆工不能解决承重问题也不能解决结构问题,只能解决表面问题,1万个油漆工也不能。
这里面有一个道理,
就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和转换的。
用一个抽象的总体的指标,没法解释一个复杂的事物。两个GDP相同的国家,核心实力是天差地别;两个收入相似的人,生活品质也常常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数量再多,也弥补不了关键点上的缺失。
01
初恋的“人月神化”
九六年我大学毕业来到常州,进入潇翔西服厂做销售。这是当时的中国十大名牌,与杉杉雅戈尔齐名的一家高档西服厂。
先后在徐州、北京各呆了大半年,不喝酒不抽烟也不打牌的我,在这个乡镇企业为底色的公司找不到存在感,熬到了1998年四月决定离开。不久之后,大约是同年的八月进入香港的一家制药公司。
当时整个的工作圏和朋友圈都很凌乱,就像站在沙丘上。没有家人陪伴、没有同学一起、没有固定的同事,也没有新的朋友,整个社会关系是飘着的。
觉得有许多的城市可以选择,有许多的工作想尝试,这不是自由而是迷茫。
有时我们觉得,
是高手应该无所不能、选择众多,
实际上,众多的选择只是可能性。
高手恰恰是知道许多可能性都不可行,
高手能明确的知道,眼前最佳的选择不是唯一就是唯二的。
在普通人眼里,选择一个窗帘怎么都可以。
在顶尖的设计师眼里,适合我庭院的窗帘,只有一到两种。
庸手常觉得自由自在,
高手往往是被限制的。
注:观纪录片《徒手攀岩》的感悟。
《徒手攀岩》:高手往往是被限制的。
这是事实,也是让我惊诧的观点。
但是更进一步地想:
高手的自律带来更大的自由,
而庸手没有结果的胡乱尝试,不过是浪费时间。
沙丘堆再高也不会成为摩天大楼,不能把散漫当成是自由,不能把散沙当成是有效的积累,因为它们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没有稳定的结构。
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也许有些偏颇。
总认为,
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是自由,
其实自由是可以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徒手攀岩》:高手要排除另外99条错误的路线,选出其中唯一。
扯的有点远,
还是谈初恋吧。
弱小时渴望稳定,
先是1997年父母为我买了现在住的房子,
当有人又给我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还是一个大学里的老师时,感觉一切都有了正常的可能。
这个正常就是稳定而安逸。
至少从表面来看一切都健康而美好。有一个90平的三室的房子,有一个做大学老师的女朋友,还有一个外企收入不错的工作,人生赢家啊!🤭
问题是我们总是没感觉。
这个问题简单,每天约了吃饭、送礼物、花钱,我想感觉是可以培养的。
距离美好的生活一步之遥,怎能不努力。
陪“丈母娘”聊天,跟她的闺蜜、亲戚保持联络,农村包围城市、周围包围核心,志在必得!
但我还是想简单了。
我被“人月神话”了。
再多的数量都不能弥补关键点的缺失。
再多的金钱和时间都不能够弥补观念的差异。
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未来生活方式的期望,我们方向是不同的。
心理上的不同频也带来了生理上的无感。
一碗好吃的牛肉拉面,只要10块钱你会赞不绝口,如果要100块你会觉得不过如此。
我们的感受是随着心理的认知而调整的,
感性和理性其实相通。
《徒手攀岩》:记住酋长岩,记住ALex。
为了实现美好愿景,我希望用热情、用细心、用时间、用金钱、用关爱来换理想中的爱情。
可唯独没有想到,
在关键点上,我们是没有连接的。
恋爱的关键点就是对人生有共同的期望。
她想爬到山顶,登上巅峰,
而我只想在山脚下拥有一个世外桃源。
她希望外表荣耀,而我喜欢内心安宁。
这当然只是我的想象、我的感受,也许都不是真相。
可感受的差异,又是另外一个关键点了。
因为对人生的期望不同,
那么在每件事情上的感受自然会不同,
所以感受不同不过是期望不同的衍生。
“人月神话”
在初恋上不会成功,成功了也是悲剧。
瞎花钱的结果就是回家种草。
02
生意场的“人月神话”
2014年我迎来了人生重要的一次转折。
我承包了公司的一个产品,打工了18年,终于有机会做老板了。
在开发市场的过程中,运用前期积累的人脉资源,不遗余力地投入、几乎不计成本。
什么利润很薄有风险,什么找的人不靠谱,朋友的提醒我都不予理睬,只想成功。
而且,我只想投入金钱、只想找人帮忙,却不想花精力。
忽略了这个产品本身已经是市场逐渐萎缩的。
粗放的投入,必然收不回成本。
而且资金无节制的投入会带来一个诱惑,相关各方会把小的可能性放大,因为这个过程当中人人都会受益,自然缺乏劝你停止的动力。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就像你想乱点菜,服务员是不会制止你的。
瞎花钱,
过度依赖别人,
是生意场上的“人月神话”。
瞎花钱会让更多的人想你的钱,
而不是想帮你把事情做成。
过度依赖别人,
会让你看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数量再多,弥补不了关键点上的缺失。
生意上的一个关键点,
是适度的花钱,
就像种树植草并不是水越多越好。
生意上的另一个关键点,
就是找到真正关心的人。
如果没找到,那就是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只是找到了关心钱的人。
我得到App上的已购书架。
03
知识付费的“人月神化”
这几年“知识付费”已经是一个潮流。
2014年我就已经接受,在“得到App”买了无数的课程,刚刚看了一下,这几年一共有59个或长或短的课程。
单个的课程有的是200元,还是100元还有10元的,累计一两万吧。
价钱并不昂贵,一门香帅的北大金融课程345讲200元钱,其实是很便宜的,但我学不完。
还有交响乐课程,徐来给孩子的博物学,郝广才的作文课等等,我都不好意思说了。
大学毕业后曾经很无聊,觉得要学习看书充实自己,于是又买了一屋的书,尼采、康德、王小波等等,其实也看不完。
总觉得付费了,知识就能拿到手。
其实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
就像许多人明白了许多道理,
埋怨过不好这一生。
谁告诉你明白了道理,就能过好这一生的。
看了《福特传》就能成为福特?
看了《居里夫人》就能成为科学家?
明白道理很简单,实践才难;
提升思想也简单,行动才难。
一个写了10年文章的作者,一个演了十年电影的演员,一个做了10年的生意人,还有什么道理会不懂呢?
我们总是知道的太多,
可是数量再多,也弥补不了关键点上的缺失。
“知识付费”的关键点就是实践。
把学来的知识、明白的道理,在生活中去运用去实践,才有意义。
不然一切都是空谈。
幸福来源于平衡。
04
人生的“人月神化”
前面是我经历的三个标志性的事件,
后面就是泛泛而谈了。
对具体的一件事情有用的道理,往往对别的事情无用,就像专用工具,显得高大上。
而对万事万物都有用的东西,往往我们会忽略它的价值,如空气、阳光,还有生活中的老好人。
轻易得到的不会珍惜,这是本能不是理性。
“人月神话”的陷阱,就有这种平淡而无用的感觉。它应用太广泛了,许多时候似乎都有效,我们也懒得去质疑。
钱,当然是越多越好,
朋友,当然是越多越好,
思想观念,当然也是知道的越多越好,
还有身体,也应该是越强壮又威猛越好。
真的是这样吗?
“人月神话”就是提醒我们:
就人生而言,关键的几点确实是健康、思想、朋友、财富,它们是幸福的四大基石。
但其中任何一点上,数量累积的再多也无法弥补别的关键点的缺失。
通常而言,我们都是把财富积累的过量了。
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弥补健康、思想、朋友的缺失。
人生的关键点是幸福,幸福来源于平衡。
幸福的四个基石是不同维度的,
没有健康,一切都是零;
没有思想,一切无意义;
没有朋友,会孤独而死;
没有财富,说明你没有朋友、没有思想、也没有健康。🤭🤭
“人月神话”是个笑话!
就是笑话那些虽然也花了很多时间,但只想用钱,只想靠别人去解决那些复杂而棘手的问题的人。
只围绕核心的周围打转,而不去关注核心的关键点,是自欺欺人自我麻痹。
绝大多数时候,
我们既是笑别人的人,是被笑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