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和木头怎么连接?应该至少有10种方法吧……
做木工和写作有两个相似之处,
一是成本低,二是兴趣恒久。
原本为6月16日“看眼前”三周年庆而准备的助兴节目———眼前小院民宿,现在变成了主要活动。
喧宾夺主、无心插柳的事其实很多。
这本身无好坏之分,预先定义到成了束缚。
我们没有一定要去的地方,除了彼此身边。
这是电影《阿丽塔》尾声,阿丽塔对男友的倾诉。
而彼此身边亦是选择,
我们能选择才是自由。
按计划达成是追求一种掌控感。
坐在家里或者在院子里散步会觉得运筹帷幄,
开车上路或者驾驶飞机要找到这种感觉就难很多。
掌控感固然重要,但还要看掌控什么?
如同坚持很重要,但坚持什么更重要。
做陌生的事情难免会失控,
但这却是意外的开始。
对!是意外,意外导向惊喜。
坚持是从放弃开始的,吐故才能纳新。
坏的不去新的不来。😏
01
吐故才能纳新
写文章感受到吐故纳新,那么就不仅是兴趣,而且能够恒久了。
被兴趣吸引,重复几次难免就会减弱,无论是美色还是美食。
能持续创新,无论多久都会兴趣盎然。
毕竟喜新厌旧是我们的本能啊。
创业者不管是996还是007,靠的不仅仅是毅力和兴趣,也不仅仅是巨大的回报。这都是表面的,而内在持续的力量是每一个新的阶段本身充满诱惑。
好奇害死猫,但好奇也创造了新的世界。
只要不刻意地封闭,
那么好奇、纳新就最自然的事,
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内在倾向。
这种内在的倾向是我们成长的持续动力,
而维持这种倾向的核心就是吐故。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去”不是放弃,更不是背叛,
而是以某种形式,做个了断。
日本人提出“断舍离”,我们说翻篇了。
写文章
写文章就是对过去思想的了断。
这种了断有的人是通过做事,
有的人是跟朋友来一次长谈,
对我来说就是写一篇有一定结构和具体生活事件相连的文章。
把想法说尽,那么头脑就空了;
家里整洁干净,打开窗户阳光新鲜的空气就会进来。
想纳新,先要有容纳的空间,
所以吐故在前。
做木工
做木工是对现有材料的了断。
这也可能是为了做成一个具体的物件。
它是一种有形的了断,
写作可以看作是对无形的了断。
现有材料用完了,形成了空间就会想进新的材料。
想做的物件制作完毕,又会想做下一个,新的东西会带来新的启发,新是源源不断的。
当我们习惯了吐故,或者说当我们擅长了断,那么纳新是很容易的事情。
选做这样的凳子,是材料与物品与环境的连接。
02
纳新不过是连接
我们说写文章要逻辑关系严密,
这是文章的底层结构。
结构表面是形状,核心是连接。
写文章
目前我对文章的形状结构关注很少,就像我对个人的外表一样。
外表结构当然也是重要的,但是思想是灵魂,
而灵魂是连接出来的,是从无到有是零到一。
连接才是决定思想广度和深度的核心基础。
并不是看到了新的东西就是纳新,只有形成新的连接才是纳新。
我们一天可以买10本新书,听100个新的思想,可是没有跟自己已有思想和经历连接,都是假的。
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是因为你见到了新却没有纳新,因为没有形成连接。
没有形成连接,
在你需要用的时候是提取不出来的。
你需要运用的思想,想不起就跟没有一样;
就像你需要的物品,找不到就跟没有一样;
你需要帮忙的时候,朋友却不在身边,也跟没有一样。
写文章是把观点和观点、观点和事件、事件和事件以各种方式连接。
连接是变化的本质,也是纳新的本质。
如果我们吃遍山珍海味,却没有消化吸收,
那么只有表面的记忆和味觉,最终都会淡忘的。
储物柜的半成品,连接之中……
做木工
当我在做木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
我想的是材料和材料之间的连接,
我想的是材料和物件之间的连接,
我想的是物件和使用场景的连接。
这一切如同我们的人生。
我们的世界纷繁复杂,
当你觉得烦乱不过是表象乱了你的心。
我们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什么呢?
如果本质是“我们的本能”是“人性”,那说了跟没说一样,是正确的废话。
在我看来本质就是连接,
给“连接”穿上外套就是“社交”。
注:见2019年4月12日的文章《一切的核心是社交》
外套投入成本高一点就是豪华的,
外套变个款式就是多样的。
做一个物件,也无非是考虑投入多大成本?选什么材料?选什么款式的问题。
做每件事情,也都是考虑这几个方面,
———成本、材料、想达到什么效果。
但是如果不熟悉连接的方式,那么考虑就不会有结果。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没有资源,也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没有连接的手段。
这时候最好停下来,去做木工。
把它当成EMBA的培训吧,既便宜又实用。😏
做木工和写作有几个相似之处,
一是成本低,
二是兴趣恒久,
另外都是连接的学问。
储物柜的成品,外表是连接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