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的下午,巴黎圣母院着火了,
尖顶部分已经烧毁。
据说是意外,也有的怀疑是有人蓄意纵火。
最大嫌疑是那些戴白帽子的穆斯林。
欧洲因为移民的原因,穆斯林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欧洲本地人不爱生孩子,而穆斯林往往都生4、5个,年轻人中穆斯林的比重逐年上升。
原本希望他们能融入欧洲的文化,事实上相反,彼此的神经都很紧绷。
16日一整天,各种角度的订阅号文章火热发布,让人感叹。
看多了,犹如身在暴雨之中,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找不到立场了。
01
悲痛惋惜是一类:
怎么会不悲痛呢?
这么好的东西,这么久的历史,名字还这么熟。
不悲痛不关心的,不觉得自己浅薄?
前一阵子大家热棒《流浪地球》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声音。
看过《地久天长》的人表示不服啊。
其实爱看什么都是私人的事,看《地久天长》也不能证明自己什么?
贴上标签不会改变物体本来的属性。
02
冷静客观是一类:
只说事实,描述世间百态,这时有种超脱世外的感觉。
这是第三者角度,
有的时间,是入戏太深成了剧中人。
巴黎圣母院800多年的历史,其实19世纪重建过。现在地球变小了,许多国人能亲临,但更多人,还是因为雨果的同名小说而熟悉它。
情绪会互相传染,如果我在现场也会痛哭震惊,如同在电影院里为别人的剧情,伤感流泪一样。
如果你正关心孩子的中考,自己的升职,或者有一笔16万的款子,对方公司迟迟未回。
这时对法国人民的事,就会看得淡。
当然,文化是瑰宝是全人类的,
但由谁发明,由谁保管还是有区别的。
有关系,也有主次,
这是我的态度。
03
巴黎人的态度:
知道巴黎人怎么看待我们的反应,就象照镜子。
当我们痛心,当我们漠然,别人都会接受,我们的反应更多地是影响我们自己,别人没什么在意。
皇帝不急太监急,是因为太监自己的业余生活太不丰富了!
既然如此,
多想自己,
就忍不住想到了我们的文化瑰宝———圆明园。
04
痛定思痛一类:
圆明园,159年前就被毁,罪魁祸首就有法兰西。
现在,轮到了你们的巴黎圣母院,
活该?脱口而出。
这些人是因为关心历史,对历史有认同感的,情绪就大了些。大儒们告诉我,统治者范的错与它统治的人民无关。
但即能理解又做到的,是尼采那样的。
我们总是说起来理性,做起来感性,
复杂才是我们的本性。
05
矫情煽情是一类
这有一点顾影自怜。
《读者》上的文章,从30年前我上高中看的,到现在我女儿看的,味道相似。
有些小哲思,带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煽情没大错,滥情就容易迷茫,
行动才能穿越一切迷雾。
矫情就更不必了,
矫情是因为情感的缺乏,而装出情感。
因为口干就涂润唇膏💄,
内心还是饥渴的。
文艺而浪漫的,
想到了电影《爱在黄昏落日时》,剧中男女主在塞纳河上游船时提到了一个故事。
二战时德军撤离前在巴黎圣母院埋好了炸药,但留下来爆破的士兵却被它的美所折服而下不了手。
然后,就有了下面的经典对话,“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吗?”
而我,却想到2018年7月8日,我写的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章。
当时,只是想把中西建筑取材的差异,整体建筑的风格和意图,以及哥特和哥德的区别,一起记录表达一遍。
而今,因为火灾我的文章也升温了。
06
求知的一类;
许多人会讲,在每件事中找到意义多累啊!
我想说喜欢做的事情就不累,习惯了就不累。
天天八卦,喜欢的人是乐此不疲的,
我们的精力总要耗散,用在那儿、会开出不同花。
最近马云常说“996”,
被逼和主动,是痛苦和幸福的分水岭;
被动和主动,也是懒惰和勤奋的分水岭。
想清楚自己在干嘛?
行动才是掌控。